热门频道

四川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的传播思维    

四川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的传播思维

 

  灾难性事件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危害严重和影响广泛等特点,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带来严重威胁,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必须对其做出决策。在灾难性事件中,及时、准确、周到报道成为媒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检验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5月12日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面对这一重大突发性灾难,四川本土电视媒体作为位于地震灾区新闻传播机构,第一时间全方位展开了抗震救灾报道。四川电视台在此次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实践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为我们深入思考国内媒体突发性灾难事件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危机传播机制的周期性策略

  危机阶段分析理论认为,危机传播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和解决期。这种理论展现了一个综合性循环往复的危机全过程,为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四川电视台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遵循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生命周期规律,采取分阶段传播策略,层次性推进报道活动,对事件发展最新状况及时有效跟踪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灾难爆发阶段的及时传播。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展现真相事实是传播的关键。媒体应当及时迅速地向公众阐明突发事件的现状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消除人们对灾难的各种猜疑和误解,阻断谣言传闻的传播路径,维护社会稳定。在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最为迫切。四川电视台在地震突发后,快速反应,及时投入新闻报道,力求真实、准确、动态、全面地摸清和呈现事件事实。第一时间派遣记者深入现场,多方求证、全面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从5月12日16:30,四川新闻资讯频道开始推出有关震情的直播报道,17:30四川卫视开始推出关于震情的字幕新闻,18:00开始中断常规节目播出,推出第一档直播报道《汶川灾情特别报道》,在震后的第一时间将一条条灾情消息传送到了千家万户,传给焦急等待消息的人们。

  2、灾难蔓延阶段的秩序重塑。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破坏力具有持续性,其危害性备受公众关注。在这一时期,媒体应该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关注,注意用平衡报道重塑有序秩序。媒体要通过报道营造有利于危机解决的良好社会氛围,团结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面对危机;随着地震灾难的蔓延,政府部门会迅速展开灾后救援工作,媒体应该密切与政府合作,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5月13日8:00开始,四川电视台全面停播了包括电视剧、娱乐节目、广告等在内的其他节目,8个频道全面实现了分频道群的并机直播。即经济频道、公共频道、文化旅游频道等覆盖全川的无线频道,实现了与四川卫视的并机直播;影视文艺频道、妇女儿童频道、四川第6频道等以大成都地区为主要覆盖范围的有线频道,实现了与新闻资讯频道的并机直播,播出特别节目《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两个频道群互补、互动,形成了大规模、长时段、不间断滚动播出的格局,同时及时发布政府相关部分的公告,全面呈现地震灾区救援行动。电视媒体对政府迅速展开的灾后救援会战的全方位播报,有效控制了灾难负面后果扩张,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3、灾难缓解阶段的心理抚慰。这一时期突发性灾难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但没有彻底解决。此时信息的传播逐渐得到控制,权威信息通过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传播给公众,让偏差错误信息得到澄清,公众的恐慌开始消退。媒体关注的重心应转移到对公众进行心理关怀,将报道重点放在灾后反思和重建上。5月19日后一段时期内,四川电视台紧随抗灾工作中心转移,报道重心由救援到震后防疫、心理安抚、重建等后续问题,节目样态趋向常态化。通过灾后重建、震后心理治疗、学生复课、爱心企业捐款等信息反映灾区情况逐步稳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灾后重建。

 

 

  二、社会雷达角色的立体式报道

  社会环境监测作为大众传播功能之一,是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传播中的核心功能。社会守望功能要求媒体准确、客观反映社会真实情景,监测环境变化并及时向大众进行汇报。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传播中,电视媒体搭建全天候报道平台,结合多样手段,展开立体式传播战略,系统化不留空缺的呈现,能更好地充当“社会雷达”角色。对突发性灾难事件进行全过程立体式报道,既体现在报道内容的全面,也体现在报道手段的丰富。

  1、构建全天候新闻直播平台。5月12日晚上24:00四川卫视开始停止其他节目的播出,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抗震救灾新闻报道,13日全台8个频道全面实现了分频道群的全天候并机直播。媒体环境监测功能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信息及时透明公开,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全天候新闻直播具有与正在发生的灾难事件进程同步进行的独特优势,能保证公众打开电视机便可在相应的新闻时段里看到详细报道,随时关注灾难发展进程,监测社会环境变化等。新闻直播作为当代电视新闻最具活力的一种节目形态,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连线报道强化新闻的现场感。为了突破画面传输对时效性的限制,四川电视台更多采取连线报道的形式来赢得时效,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交流互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态势,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

  3、多元信息样态实现全息传播。在推进地震灾难传播过程中,四川电视台整合多种报道传播手法,除了通过上述提及的电话连线和外,还有文字、图片、音频、动画、图表、字幕插播等形式以及主持人口播新闻和新闻特写等手段。地震灾难报道整体呈现出了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特点。在信息呈现

  上,地方电视媒体用准确的数字说话,做到了信息真实性与精准性相统一。借助大量照片、地图、统计图表,准确详细地解释具体概念,简洁完整地叙述灾难事件,让受众直观明了地了解灾情。

  三、人本传播理念的平民化视角

  四川电视台在汶川大地震报道过程中,用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在地震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处处体现“人本化”原则,回归本体,彰显人文关怀。这也体现了四川电视台通过对自己报道身份和视角的差异化定位,采取本土化传播策略,以接近性传播、平民化视角、个性化故事冲破了雷同传播的藩篱,在整体地震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报道特征,从而凭借鲜明报道特色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1、贴近性:侧重关注灾民心理和灾后生存。相对于中央媒体的宏观报道视野,四川电视台的关注视角更为平民化。四川电视台延续了其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形成的平民视角,直播从一开始就把镜头对准平民。如报道大量采用对居民和受灾群众的现场同期声采访,节目中平民被邀请到演播室接受采访,讲述他们在地震中的经历和感受,保留了灾难面前普通人原生态反应和状态。试图以灾难中的个体生存状态来反映这场灾难,通过真实的个体遭遇来认知、了解大地震带来的影响。

  2、服务性: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和帮助。地震灾难发生后,四川电视台一方面立足于提供给灾民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哪里提供食宿、哪里更安全等信息,同时也给非灾区的人们提供了“去何处给予帮助”的信息,如公布慈善捐款热线、热心组织义演义卖等。积极为受灾群众寻求社会的帮助,在社会和灾民之间搭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四川电视台在节目中也访谈了许多医疗专家,心理学家等,传播地震灾后救援、防疫知识,在引导受众克服恐慌情绪,加强自我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电视台在反映全省灾情的同时,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地震灾区和灾民聚集地,大量搜集来自前线的第一手信息,搭建周边灾区的信息网络,成为民众了解灾情和领导层抗震救灾决策的重要参考。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