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5000字
备注:重要的不是阅读速度,而是你的消化速度
你希望你的孩子更爱读书,还是更爱玩游戏?
我想几乎没有人会选择让孩子玩游戏,因为支持读书正确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些人中不仅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子、博尔赫斯,还包括乞丐、盗贼、小偷、强奸犯,甚至不爱读书的人……
读书比玩游戏对孩子更好,几乎是全人类的共识。
但假设你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这个时空里的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并无二样,唯一的差别就是:在这个时空里,电子游戏出现的时间比书籍更早。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
突然有一天,有一种叫书籍的怪诞事物出现了,从此读书成了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成了一部分先锋父母的教育方法。
这个时候,媒体们会如何评价「书籍」这个新生物种呢?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大家叫它“阅读”。人们会打开一本冰冷的纸质集合页,然后一动不动地看几个小时。
我们对这个新风潮,应该心生警惕。
首先,阅读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动手能力。
在游戏里,孩子会调动起眼耳手等全部感官,而阅读只是盯着一串串静止的文字,调动起大脑一部分功能,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成空想家,而不是实干家。
其次,阅读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僻。
游戏、尤其是大型游戏,孩子们通常是团队作业,共同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孩子们在游戏里,会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懂得相互配合才获得真知。
但阅读是非常个人的行为,一旦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他们将变得难以相处……
——《新闻周刊》
当你读完这篇抨击阅读的时评后,是不是有“竟然很有道理”的感觉?似乎阅读才是危险的教育方法,玩游戏才是教育的正途。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认知错觉呢?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其中的秘密,这个公式就是:
认知上的共识=认知底色+认知焦点
你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解释任何新生的事物和行为。
比如,在疫情初期,所有儿女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是:如何劝说父母戴口罩?
疫情刚刚爆发之时,这个问题曾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年轻人劝说父母出门戴口罩,就差以死相逼了。为什么父母如此倔强?是他们不怕死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父母和我们接受的信息有时间差,我们的朋友圈已经“草木皆兵”了,他们的朋友圈可能还在讨论“人生的七大福报”、“鸡蛋沾白糖会不会致死”。
在父母当时的认知里,疫情的严重性是这样的: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疫情的严重性是这样的:
从事实上看,代表红色疫情的色块是一样的大的。但因为我们和父母的“认知底色”不同,我们看着扎眼的色彩,在他们眼里是正常的。
所谓的认知底色,就是人们对一件事以为常的认知;
所谓的认知焦点呢,就是人们会特别关注那一部分。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例子,你之所以一瞬间觉得“阅读对孩子教育效果不如游戏”,就是因为我将“游戏是正常的学习方式”设置为认知底色,并把认知焦点选择性地放在了阅读的坏处上。
当我们在兜售一样东西时,比如一个品牌向消费者安利一款新产品,经纪公司向媒体推介新培养的艺人,我们常常失败的原因不是没有说清楚卖点,而是还没有向别人勾勒出这件事的“底色”。
01 认知也需要消化时间
02 认知需要解除防备
03 认知也可以被“拼多多”
01 认知也需要“消化时间”
——如何无声无息地改变一群人的观念?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国家。“自由和民主”这个词如果换个说法,就是美国人民比较有个性,很不喜欢被政府“统一安排”。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很难号召士兵,为了国家这个大我去牺牲小我。
讲了认识共识的公式后,大家应该知道:有效的做法不应该是向士兵强调保卫祖国有多重要,而是要在美国士兵脑海里填充“为祖国献身”的认知底色。
美国政府也很聪明,他们想到的做法是:斥巨资拍摄了战争宣传电影,把为祖国献身的士兵渲染成英雄。
当美国政府把这些电影放给士兵们看过后,他们找来调研机构,调查士兵观看这些电影后,有没有增强为祖国献身的热情。
结果让美国政府大失所望:士兵们看完电影后,没有提起一点战斗热情。
但是9个星期后,调研人员重新又做了一次调研,事情出现了神奇的转折:看过电影的士兵,比没看过电影的士兵,有更高的战斗热情!
9个星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时间会让电影在美国大兵心理开花结果?
这9个星期里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唯一发生的事就是“遗忘”。但是电影里有些事被大兵们遗忘了,有些事则被模糊地记住了。
刚看完电影,大兵们明确地知道这部电影是美国政府的宣传工具,但是9个星期后,大兵们遗忘了这件事,但模糊地记住了电影内容。
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信息从哪里来,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更快一些。
心理学家猜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信息源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比如人名、媒体名,但是信息里的内容却是具体可触摸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只会记住内容是什么,而忘记这个内容是从哪看到的。
一年之后,你还会记得《你好,李焕英》带给你的感动,但是你很可能忘记这部电影的名字;你会记得你今年看过的所有明星八卦,但是你很容易忘记这些八卦是哪个杂志或媒体报道的。
这个心理学现象告诉我们:改变人的“认知底色”是需要时间的。随着时间的发酵,人们才会渐渐忘记意图、目的、动机这些有利益色彩的东西,而完全相信内容本身。
所以,“怕上火喝王老吉”为什么会影响我们?如果理智地看,“怕上火喝王老吉”完全是不严谨的论断,“怕上火去拔罐”才是真相。
但经过漫长的时间,你已经忘记了这是一条有商业目的广告,无知觉地把这句话当成了一句“常识”。
这是第一条原则,要想重构人们的认知底色,就要给认知消化时间,让大脑在遗忘中卸下防备。
说到卸下防备,这不止可以通过“认知底色”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调整“认知焦点”来实现。
02 认知需要解除防备心
——如何让别人顺从你的意图?
来,做个测试题。
你和女友逛街,女友问你:刚才有个女孩穿了一件GUCCI的衬衫,我也买一件行吗?
C我没注意啊
请问: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选C,过关。
这道题真正在问的是:刚才路过了一个美女,你有没有偷看人家?所以,没有选C的男人都反省一下自己。
男人们经常感慨女孩子心思难猜,但如果女孩直接问:你刚才是不是偷看美女啦?男人们当然不会承认。
所以,女孩子是通过隐藏真实的“认知焦点”,去卸下男友的防备心理。
这道题其实和美国政府给大兵们放电影一样,电影没有任何一句台词会说“请为祖国献身!”,但电影里的英雄故事会渲染这种情绪。
如果想让别人和你达成共识,我们要做的往往不是讲清楚利弊,而是隐藏你的真实意图。因为我们对任何新事物、新观念都有很大的防备心理。
PUA组织,有个约陌生女孩的方法,据他们自己说百试百灵。
当这群PUA学徒通过社交软件聊上了一个女孩时,他们自然想约女孩线下见面,女孩们一般都会拒绝,至少也会犹豫。
但是,当PUA学徒们提议把约会地点定在地铁上时,女孩们一般就同意了。
“我们就在地铁上见面吧,如果你觉得讨厌我,你下一站就可以下车。如果你觉得咱还能聊下去,就多坐几站地,一直坐到‘浮世会’吃饭看电影……”
我们在网上发现一个聊得来的网友,不见面的理由当然不是不喜欢,而是害怕见面的尴尬。PUA学徒们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才使用了这样伎俩。
“地铁约会”对于女孩子而言,“认知焦点”不在约会,而在于地铁。
这是一种思路的转变:你想说服别人或宣传一种价值观,最重要的不是诉诸利益,而是解除对方的防备。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留在「番外内容」里分享。
消除防备最简单的方法是:提供两个“意图”,一个明显的意图,一个隐藏的意图。可以学着把对方的认知焦点放在放在“隐藏的意图”里。
假如你是个大龄男青年,相亲遇到了一见钟情的女神,你如何告诉对方,你有房有车有存款、还为人靠谱?
关键是,你的表达还不能让女孩子认为你是“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富”?
“最近一哥们婚房装修,满屋子都是甲醛味,两口子暂时搬到我家住了,我把大卧室留给他们,小卧室留给他们家猫主子,我自己惨兮兮地住书房……还得帮俩人搬家,搬家公司的一大卡车都没装下他们家的东西,我又开车给他们拉了两趟家具,车划坏了好几道口子……”
“这么惨啊……”
“没事,反正我计划今年换辆新车,我那哥们计划买辆二手车,我就把这辆买给他!他敢不要就绝交!”
“哈哈……”
在这段描述里,明面的事实是“帮哥们搬家”,隐藏的事实是“你有三居室房子、一辆车、有闲钱、为人仗义”。
这是第二个原则,想要别人接纳你的意图,就要调整对方的认知焦点,从而解除对方的防备心。
03 认知也可以“拼多多”
——《大话西游》是如何从烂片之王变成影视经典?
1998年,《大话西游》的导演刘镇伟接到了王家卫的电话,王家卫告诉他:《大话西游》在内地火的不得了。
刘镇伟当然不信,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大话西游》已经仆到了什么地步。
《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公司——彩星电影的开山之作,投了4500万人民币,票房仅能收回成本,直接让彩星关门大吉。
当时,还找来了作曲大师赵季平来做电影配乐,就是那个写《好汉歌》的作曲家。赵季平非常不喜欢《大话西游》,做完配乐后,求片方不要在字幕里给自己署名,因为怕丢人。
当时的香港影评人和观众对《大话西游》也是口诛笔伐,很有把《大话西游》评为史上第一烂片的趋势。
刘镇伟有一天在餐厅吃饭,隔壁桌在聊《大话西游》,刘镇伟立刻跳起来结账走人,因为“就是怕他们认出来我就是刘镇伟……”
《大话西游》已经烂到这种地步,那个墨镜王居然说在内地火啦?刘镇伟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王家卫骗他出去拍片的借口。
但几个月后,周星驰打来电话,也说了同样的话。于是,刘镇伟认真打听了一下,发现《大话西游》的盗版VCD在内地已经卖疯了。
从香港影史第一烂片到80后的爱情圣经,《大话西游》的逆袭是如何完成的呢?
《大话西游》在中国内地爆红是在1997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1997年,中国人终于可以拨号上网了,当时大家上网主要的娱乐方式是聊天。
当时,pony马还没有发明QQ,Robin李也没有发明贴吧,大家聊天的阵地还是聊天室和论坛。在聊天室和论坛里聊天,和QQ微信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聊天室和论坛里,大家会就着一个主题闲聊。
当时的论坛和聊天室都是有房间分类的,比如“风行影视”、“职场江湖”、“谈情说爱”……《大话西游》就成了中国初代网民在聊天室里绕不开的话题。
那为什么聊天室里讨论的是《大话西游》,而不是其他电影?看过《大话西游》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充满隐喻、迷思、槽点的电影。
“从至尊宝变成孙悟空,是不是每个男人只有带上紧箍,才能真正地成长?”
《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成为BBS和聊天室里的谈资,给了网民足够的讨论空间。
可以说,《大话西游》的剧本不仅是由刘镇伟周星驰等人创造的,也是由数以千万的中国网民共同填充的。
在网络时代,内容的创造者不仅是作者还有读者,不仅是导演还有观众。可以激发用户主动填充的内容,才能得到更大的认可。
很多默默走红的内容,都是暗合了这个规律。
2020年,最火热的剧目是《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为什么大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也是一部激发用户主动填充内容的剧目。
看过紫金陈原著小说的人知道,《隐秘的角落》其实是一个充满暗黑色彩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张朝阳是一个外表乖顺、但心机深沉的boy。
同父异母的妹妹命悬一线,见死不救还作伪证;
诱导杀人犯去谋害自己的小伙伴;
发现爸爸偷偷给自己录音时,面不改色地撒谎……
或许是主人公的思想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导演把这一切“黑化的证据”都巧妙地“藏”在了剧情里。看《隐秘的角落》不仅是在观赏一个影视故事,还在寻找一个个谜题和暗语。
于是,网络上就掀起了一场起底张朝阳、解读剧情细节的热潮,观众在主动参与剧情的填充和完善。
与《隐秘的角落》有着同样色彩的热剧还有《阳光之下》和《魔道祖师》。
《阳光之下》的主人公是一个变态性虐狂,故事前半程是男主虐女主,后半程是男主爱上女主后,女主又开始虐男主,故事尺度比《五十度灰》还大胆。
这样的故事自然也没法正常上映,所以导演和编剧做了很多微妙的调整,暗示了很多辣眼睛的剧情。
而《魔道祖师》的成功,除了找来肖战和王一博两个人气王做男主之外,还因为这部剧把耽美拍成了兄弟情。女粉丝们看着两大帅哥互诉衷肠、你侬我侬,从而脑补出很多电视剧之外的羞羞情节。
这就是第三个原则,用不完整的内容,激发用户主动填充的欲望,从而得到更大的共识。
结语
每个人的大脑,可以说是一方宇宙,也可以说是一口井。精确点说,是时而像一方宇宙,时而像一口井。
当我们抬眼看这个世界时,其实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只不过有时摸清了轮廓,有时只摸到了局部。
所以,在一个参差的世界里,共识尤其艰难。甚至我都不知道,我的认知公式是否和你达成了认知上的共识?
认知上的共识=认知底色+认知焦点
参考文献:
《How Today'sPopular Culture Is Actually Marking Us Smarter》
MBA智库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