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甲方财经 id:jiafangcaijing2019
前十年,跨境电商逆风崛起;
后十年,跨境电商势不可挡。
据海关初步统计,2020自疫情爆发以来,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跨境电商全年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了31.1%。其中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出口1.12万亿元,增长了40.1%;
这火爆数据背后的供给端来自国内:率先控制住疫情,让“世界工厂”生产恢复的速度领先于“世界”;需求端来自海外,持续的疫情催生出供应缺口;而大环境是疫情长期阻隔下全球海内外消费者养成的“Online”消费习惯。
跨境电商行业是一片蓝海,也是一片血海。进入前请做好调研,做好准备。
本文将从3个视角聚焦,通过政策、行业、创新为读者带来关于跨境电商的行业解读,随疫情刮起的风向在后疫情时代该往那边吹,且听甲方财经的12条风向预测解读。
甲方财经出品,电商产业观察第01篇。
主笔 / 串串红
内容架构师 / 丹丹
出品 / 甲方财经
政策篇
风向1:政策向跨境电商持续性开绿灯
从近期发布的各项扶持政策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跨境电商的扶持是具有高度持续性的。各级政府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一般贸易向跨境电商的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中国企业的跨境电商转型将使中国外贸再次领先世界。
地方政府对跨境电商的奖励政策多种多样而且连年持续,有的地方跨境电商进口一美元奖励高达0.2元人民币。政府明确、持续的政策扶持意味着长期趋势的形成。
风向2:监管趋紧,重点打击线下自提与二次销售
2021年3月22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文《关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各试点城市(区域)应切实承担本地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试点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规定,全面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及时查处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网购保税+线下自提”、二次销售等违规行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共同促进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为什么打击线下自提和二次销售?为什么这次发文单位中有市场监管总局?
这两点是主要政策风向信号。对于前者,是针对利用跨境电商刷人头来把高关税货物进口,然后进行二次销售,降低进口税负成本的行为。对于后者,是针对一些直播平台宣称销售的是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可是平台从来没有与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对接,根本不验核消费者的身份证,更没有进行三单比对的行为。合法的跨境电商运营商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合规运营,避免不慎错误操作被处罚。
风向3:政策利好跨境电商出口收汇
自2021年2月4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银发﹝2020﹞330号,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境内银行在满足交易信息采集、真实性审核的条件下,可按相关规定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相关市场主体提供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支持境内银行与合法转接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收付服务。境内银行可通过审核企业提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单证或电子信息为企业办理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跨境电商出口商苦海外收款久矣!不要忽略这些规定细则,大量小笔的订单信息不能与银行对接作为结算依据结汇是很困难的。从人行的政策走向看,不要忽略这些规定细则,跨境电商结算将获得更多利好支持。
行业篇
风向4:B2B出口业务迅猛增长,进口放缓
随着RCEP等更多自贸协定的签署,进口关税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跨境电商行邮税的优势将不断被削弱。海南自贸区的快速推进将进一步削弱跨境电商进口的价格优势。跨境电商进口增长将逐渐趋缓。
按照试点海关统计,跨境电商B2B出口各试点海关月度环比都实现了高速增长。随着速卖通、京东国际等跨境电商巨头出海,为了更好的消费体验,缩短快递时间,必然大量进行海外本地化的仓储备货。随着各地海外仓大力开设和业务迅猛增长,跨境电商B2B出口将实现多年持续高速增长。
风向5: 跨境电商海外收款将成为第三方支付新红海
中国在海外电商平台做跨境电商出口的中小商家海外收款还是会选择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连连与PingPong支付是这个市场的主力。但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支付公司开始主攻这一领域。Airwallex、网易支付等都开始加大这一领域的投入。各方比拼费率,比拼服务,跨境电商海外收款将成为第三方支付的新红海,这对跨境电商经营者是空前的利好。
风向6: 大平台红利期已成过去式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在国外主流电商平台进行跨境购物,同时随着进口关税的逐渐下降以及海南自贸区的快速发展,都使得跨境电商的中小商家市场不断被压缩,国内主要跨境电商平台与国内电商平台没有真正打通,商家免费流量呈下降趋势。流量不能靠平台提供保障,运营也是一大重点。寻找新平台的目的和本质就是找新的销售渠道。所以另外两个销售渠道也出来火爆起来,一个是独立站,一个是社交平台分销。
风向7: 出口带动国内物流走向世界前列
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迅猛发展,巨头们发现海外物流与快递业务的发展不可与中国同日而语。在需求的推动下,顺丰、EMS、申通等物流巨头纷纷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在中国巨大的物流红海市场拼杀的巨头们,在海外市场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度过水土不服的时期,中国物流企业开始寻找到中国模式、加盟模式与当地国情相结合的新思路,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的迅猛增长,必将帮助中国物流企业在海外扎下根来,中国海外物流新模式的形成将推动中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走向实际前列。极兔快递依靠东南亚快递起家,现在杀回国内,这正是中国国际物流业独特竞争力的真实体现。
风向8: 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存在协同障碍
现在我国跨境物流仍旧存在无法有效满足跨境电商需求的情况。跨境物流的物流链更长,物流流程较为复杂,物流需要经过清关等流程,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远远超过跨境物流。
由于目前大多数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产业都是基于某项特定的业务,并未形成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的综合服务体系,因此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等各种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另外,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商检制度、海关制度等都有着较大不同,跨境物流需要考虑到输入国、输出国物流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给跨境商业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影响,使得跨境电商与跨国物流合作缺乏协同效应。
创新篇
风向9:新工厂出口直营成为新势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乐歌股份因为董事长兼CEO直接在微博怒怼平安资管的基金经理而名气大增。但大家很少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是专注线性驱动、智慧家居与办公的跨境电商公司,2020年公司净利润增长了320%。
乐歌只是中国制造新势力的一个缩影。这些新公司在充分发货中国制造成本与供应链优势的同时,创新设计,主打跨境电商出口直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与人才不断进入这一领域,这些公司也将成为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继续迅猛发展的主力军。
风向10:海南自贸区迎来入驻潮
随着海南自贸区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进口商家把经营中心开始向海南转移,毕竟零税率与行邮税税率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京东国际2020年开始布局海南自贸港,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预计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进口企业移师海南。这将对国内其它区域的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形成不小的压力,除了少数拥有物流配送区位优势的地区预计都将承受冲击。
风向11:中国跨境电商成国外效仿体
中国政府推行的跨境电商政策与监管手段大幅度促进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进出口总额仍然保持了惊人的高速增长。这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都来中国参观学习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与监管手段。预计将会有更多国家效仿中国的跨境电商产业政策与监管手段。
风向12: “中国制造”带来出口新高地
经济的持续发展让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能在东南亚国家买到的中国货还是少数,而且价格又比中国高出很多。所以“中国代购”这个行业就诞生了。在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已经很多直播代购公司,为当地人在中国代购,通过跨境包裹邮寄入境。东南亚国家中国代购正在成为新风潮,代购规模增长迅猛。
随着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的崛起,LAZADA也不断重兵投入应对,中国跨境电商商家在这2个平台上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两大平台也都将中国商家作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采取了力度极大的扶持政策,随着9810、9710跨境电商政策的推行,更多中国商家使用海外仓、前置仓,将会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收货体验,这更将促进跨境电商业务的高速增长。东南亚国家将成为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新热点。
甲方财经的思考
短线赚快钱的机会已经过去
跨境电商这门生意被包裹进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外贸数字化”的概念越来越多被提及,甚至成为2020年带动国内出口的重要渠道。
根据统计,2020年11月国内出口增长21.1%,三季度以来出口同比快速增长,扭转了上半年的颓势,让全年出口额转负为正。同时,据艾媒咨询预测,2020年全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0.3万亿元。
跨境电商已经不可逆的世界发展趋势,国家有良好的产业支持政策,国内有成熟的产业环境和专业人才,拥抱跨境电商恰逢其时。
不过跨境电商发展一片大好,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运输成本等问题亟待优化。
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看,随着各国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多数国家或将计划逐渐解封。而因疫情原因导致的医护产品、药品、电子产品消费需求激增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同时,中美贸易战并没有解除迹象,欧美供应链的复苏又将进一步加大供给,跨境电商商家现在就需要考虑应对策略了:短线赚快钱的机会即将过去,是考虑长期战略的时候了。
长期而言,产品创新战略和品牌经营战略将是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