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在POP MART、%Arabica、FREITAG等年轻人最喜欢聚集的品牌店里,会出现一堆拿着五颜六色小罐子的神秘人,蜿蜒的队伍有时候能排到对面街道。
▵ 图源:三顿半
现场摆满了各种年轻人喜欢的物件。
比如飞盘,比如滑板,比如这两年很火的盲盒、水藻球等等。
▵ 图源:三顿半
你还可以随意参与这里的任何游戏。
比如制作个人专属FREITAG钥匙扣,来一场考验速度与技巧的街道单车赛、玩出一本个人摄影书、逛集市、看漫画展……
▵ 图源:三顿半
不过,前提是你手上得有同样的小罐子。👇
▵ 图源:三顿半
如果你忍不住凑上前去问负责的小姐姐小哥哥们,对方会热情抛来一句暗号:
「Hello,是来参加返航计划的吗?」
▵ 图源:三顿半
返航计划?
如果你没听说过,那不妨随手在微博搜索「返航计划」,你会发现这个话题光阅读量就达到5071.3万,讨论则有3.9万。
如果怀疑数据的水份,这些感情真挚的自发性评论也许能多多少少说明点实质性问题:
▵ 图源:微博用户@黑人不是双少
▵ 图源:微博用户@鲸鱼不吃花
▵ 图源:微博用户@荞麦小花卷儿
各种回味或者期待活动的帖子不胜枚举,年轻人在这里晒囤积的空罐子、晒活动中兑换到的周边、或者晒与其相关的各种心情和故事……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代号为「返航计划」的活动来源于这两年的咖啡品牌新锐「三顿半」。针对用户喝完咖啡不知如何处理空罐,扔掉又有点可惜的心理,三顿半索性来了一场回收咖啡空罐的长期计划,将用户喝完的咖啡罐子统一回收,并作二次利用。很快,这个有点环保性质的活动就火起来了,从第一季的17个城市,29个空罐回收点,到今年二月刚结束的第三季,已经扩展到43座城市,64个返航点,20000名参与者,140.09万个空罐。经过两年经营,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地点,送回三顿半的咖啡空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简单,秘密就在于,三顿半把它家的咖啡罐做成了社交货币。
「如果产品和思想能使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潇洒、更爽朗,那这些产品和思想自然会变成社交货币,被人们大肆讨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所有一切值得你拿出来炫耀的东西,就是社交货币。问题来了,一个咖啡罐子有啥好炫耀的?更何况还是已经喝完的空罐!吃完零食的包装袋,喝完饮料的瓶子,本来就是一种会被随手扔进垃圾桶的「垃圾」。不过三顿半走了另一条出其不意的路线,它摒弃了传统速溶咖啡的塑料袋包装,创造性地设计出「小杯装」,不同口味的小罐子还有不同编号,颜色也不同。不过,如果三顿半只是停留在这一步,那这个「小罐子」充其量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包装而已,让人惊讶的是,它进一步提炼出了罐子的可玩性,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空罐回收计划。
不过物品回收本身并不具备可传播性,三顿半索性制造噱头,把空罐回收包装成一场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活动,代号「返航计划」。光听这个名字好感度就增加了两成,将散落在星球的咖啡空罐进行回收,就像巡游太空的舰队返航,神秘又有趣,不仅吸引眼球,也容易被谈及和讨论。
具体来说,就是每一次的回收计划都会讲述不同的主题故事。比如第一季编了一个IP形象SUIKA(发音类似苏伊卡),在「WHO KNOWS SUIKA」的主题之下号召大家一起寻找这只异星怪兽(这个剧本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就是日本火爆IP熊本熊走红的桥段)。第二季则是「星际邮局(Space Express)」;最近刚结束的第三季是「to°the‘StarS“」,讲的是宇航小顿和他的朋友搭车鸟,一起出发寻找神秘星球的故事。它们可能是小有名气的咖啡空间,比如AKIMBO CAFE LAB、OFFF COFFEE等。也有可能是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消费品牌,比如POP MART、%Arabica、FREITAG等等;又或者是新生活方式品牌新宠,比如造作、多抓鱼、Open MUJI等,当然少不了麦当劳这一类大众认知度高的品牌。这些一起会被统称为返航点。比如和橘子海乐队联名的主题飞盘,儿童家居设计品牌PUPUPULA联名的小灯泡,超级植物公司联名的水藻球等等。这些主题物资之所以被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它们身上有着当下潮流的印记,承载着这个年代年轻人独有的文化背景。当然,每一季都少不了现场彩蛋。它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具体拿到手的东西,而是它很能挠你心底的痒痒,激发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动力。用户可能不知道下一季的主题、返航点以及能兑换的物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样的神秘趣味能带来更多关注与更强烈的好奇心。甚至会让用户像分享有趣的事情一样去传播它们,或者当做话题一样去讨论它们,以此增加自身的社交货币。如果这种自发性传播渗透到一定程度之后,三顿半的空罐回收计划甚至能形成一种流行文化。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单单只是第三季,已经回收了140多万个空罐,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把喝完的空罐囤在家里几个月,就为等那一年两次的回收活动?
从赋予回收计划噱头代号,到整个过程的设计细节都讲求让用户身心愉悦并心存回味。为了扩大辐射范围,三顿半把潜在用户也考虑进来了,即使手上没有空罐也不要紧,各个返航点的音乐派对、咖啡课堂、插画展等等项目应有尽有。咖啡罐本身并没有魔力,只有你把它游戏化的时候,它才能成为社交货币。不管是游戏过程兑换的徽章、滑板等周边,还是手机里相机里的各种照片,都成了用户在社交平台拿出来显摆的资本。它们随时在提醒用户在游戏过程中夺得的成就,当然,在用户显摆的同时,三顿半也跟着这种炫耀流传开来,成为热点。活动的稀缺性和专用性让用户感觉有归属感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三顿半对空罐子的回收,采用了限时限地的模式,一年只有两次,而且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覆盖,当然,前提是你手上也有三顿半的咖啡空罐子。有人刚凑满一桶,就迫切想知道新的返航活动时间;有人热情想加入活动志愿者行列;▵ 图源:微博用户@rentoto,@纸为纸为大纸为
这种强感染力的自发性传播,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旁人:只要你拥有这样的小罐子,成为神秘星球里的一员,你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至于被回收的空罐将会被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已经入坑的会每年形成一种「掏钱购买-积攒空罐-参加活动-自发传播」的无限循环之中,而那些观望的旁人,也有很大几率被带入坑,对三顿半来说这就够了。
不是吗?
参考资料:
[1] 乔纳·伯杰;《疯传》
[2] 三顿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