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去过奥美,但奥美对我影响巨大。
虽然我是影视广告专业毕业,但你们懂的,在学校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专业知识,以至于入行的时候几乎白纸一张,不懂得如何去写商业文案,更加没有策略思维,来活了就凭着一点点天赋,以及对前辈的观察和模仿,就开始干。
不知道对不对,也不知道好不好,稀里糊涂地从一个普通文案干到了资深文案,直到我去了北京,这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通过我表哥所在当时还是奥美体系下的黑弧奥美渠道,我了解到三个思考模型,一个三角形模型,对___人而言,我是_____,给你什么______。才明白要让表达有说服力,需要将品牌(产品)和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充分理解品牌(产品)的同时,要有消费者洞察,不要自我吹嘘,也不要丢掉传播主体。
第二个是品牌大理想模型,通过品牌DNA和文化矛盾冲突的对撞,得出如何从品牌的立场对社会起到一个正向作用,得出品牌大理想。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茶杯品牌,它的核心价值是大,满满一缸就是一个人一天需要的饮水量,然后目标人群所在的环境里,他们所面对的矛盾是,压力太大工作太忙,经常会忘了喝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推出这个茶杯品牌的品牌大理想可以是——XX茶杯希望人人都能健康喝水,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第三个是fusion工具,让我学会了面对任何一个命题都该多问问题,去了解项目背后的一些动机因素,以及如何问出关键问题,来帮助我们去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创作。
正是这三个思考模型工具,帮助了我在广告这条路上一路前行,也让我对奥美心生崇敬和向往。
只是不巧,在那几年营销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环时为代表的社会化互动营销公司开始锋芒毕露。
我也紧随潮流一跃入social传播领域,也就彻底断了去奥美修炼的念头。
不过在随后的工作中,我渐渐发现虽然营销环境在变,营销手段在变,但是营销的底层逻辑和那些基本的思维方式依旧是没有变的,而且显得愈发重要。
甚至这才是一个公司或者个人在漫长广告生涯里的立身之本。
如今,我也常常遗憾自己没有去亲身体验奥美的品牌文化,他们究竟是如何理论结合现实产生一个个美妙创意的。
所以,当我听说奥美大华中区董事长宋秩铭联合了在奥美中国30年发展中的关键大佬,写了这本《以红之名:奥美中国草创》时,内心无比期待,我也有幸成为了在正式发售后的第一批读者。
阅读完之后第一个感想是,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广告人读的书,特别是那些在行业迷茫,感觉疲惫和麻木以及那些在部门、公司管理上遇到难题的广告人,将会从这本书里获得极大的能量。
可以看到奥美人是如何对待工作,如何从国外到中国,如何从一个项目都没有比稿干到客户主动找上门,如何招聘如何面试,如何享受培训的快乐,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如何在繁杂痛苦的工作里找到专业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广告急救包”
奥美93年报纸招聘广告
这本书里集结了过去30年里奥美中国“广告狂人”的智慧结晶,详细生动描述了他们在共同创建奥美中国时期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里面也不乏一些在现在看起来也依然不过时的经典案例。
比如说当年家喻户晓的“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桑塔纳广告;以及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的事件营销——收集贝克啤酒瓶盖事件,谁收集的瓶盖多,谁就可以领走20万奖金,享受当地最豪华的总统套房,以及可以邀请12位亲朋前来参加豪华晚宴庆祝,并乘坐劳斯劳斯游街巡礼,最后效果显著,3个月将贝克啤酒知名度从零暴增到80%。
又比如说奥美文案女王林桂枝曾经服务过一款方便米饭,当时该品牌要采用相声大师马三立代言,于是从创新的角度,让马三立大师突破传统变成了摇滚乐手。
其中最让我惊奇的是小浣熊方便面里的卡片贴画收集创意,居然是奥美提出的,当年可太火了。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自己买书去慢慢品味。
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也算是圆了我的奥美梦。
最后,再次真诚地向所有热爱广告,哪怕曾经热爱广告的人推荐这本《以红之名》,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完,一定会获益良多,并发出和我一样的感叹:
奥美就是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