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夜的上海街头,你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批年轻人:
他们手里揣着称作“月光宝盒”的荧光绿色长盒,成群结队的穿行在夜色中,朝着五花八门的终点前进。
或是在双层巴士顶棚,看夜色下的魔都;
或是在举办着复古轮滑排队的酒吧感受上世纪的情调;
亦或是在街灯下享受深夜的一次微醺...
他们都是参与小红书“夜逃计划”的玩家。
“过一场属于自己的夜”,不拘泥于让年轻人在报复式熬夜中消解焦虑,而是鼓励年轻人主动选择更有意义地方式度过夜晚。
这都是“夜逃计划”的主张。
这次一反常态的品牌营销,小红书都玩了哪些套路?
从“失眠重灾区”到“理想乡”
为什么年轻人习惯于报复性熬夜?有心理学家认为,是对控制白天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这是来自职场内卷、社畜打工的情绪压制。
白天卷够了,夜晚必须是自己的,如果连最后“熬夜”的自由都没有了,更是憋得慌。
小红书深谙当代青年的小九九,比起当个“乖宝宝”,找各种方式寻找夜晚治愈的方式,不如痛快地释放所有白天的不满,享受夜晚来之不易的自由。
基于年轻人“享受夜晚自由”的情绪爽点,以及当下年轻人缺乏白天自由的痛点,小红书上线以“天一黑就溜”为主题的“夜逃计划”。
由6位小红书潮流博主,选出66位想溜且敢溜的年轻人,过一晚自由的夜。
“敢不敢,溜出来?”“就现在,快溜”的文案,是挑衅,也是撩拨。
为了让年轻人勇敢出逃,小红书还发布一组态度海报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地铁进行宣传:
今晚不干活儿,干杯;今晚不刷题,刷片;
今晚不躺平,去滑冰;今晚不内卷,打内线;
今晚不看屏幕,看夜景;今晚不开会,开心。
干活、刷题、躺平、内卷、看屏幕、开会,直击当下年轻人的熬夜现状。
以“今晚不,XX”的句式,鼓励年轻人不再在报复性熬夜中焦虑地失眠,而是鼓励他们在夜晚享受生活,把深夜变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不少群众报名开溜,想在这场突发、惊奇、未知的社交实验里度过难忘一夜。可见,小红书“夜逃计划”确实撬动了不少年轻人的内心需求。
年轻人的夜晚,要有年轻人爱的潮流
下沉到年轻人的视角与语境,构建让年轻人亲身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是这次“夜逃计划”的核心态度。
基于此,小红书发起了“夜逃计划”限时活动号召。
线上利用开屏、推送等重要资源作为激发池,发放免费参加线下游玩流程机会,调动网友用户参与线下活动的积极性。
在线下则根据年轻人多元化潮流文化,构建了沉浸式的双向体验。
在英领馆的清吧旁享受一场氛围感满满的露天电影,
一场原汁原味的脱口秀,
去夜店蹦迪蹦到嗨不动为止。
这些多元潮流文化的游玩项目不仅把握了现在年轻人的娱乐风向,吊起触达用户的参加欲;
更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项目选择,让不同圈层的年轻人都能自得其乐,完善用户的体验感,让他们更愿意主动的分享活动经历。
为了提高活动的成图率,小红书还给每一位参加者提供了包含手环、头巾与夜生活pass卡的限量月光宝盒。
酷炫独特的外型与限量的特点,使这些活动周边转化为活动的标志性符号,都成了用户在社交平台拿出来显摆的资本。
它们随时在提醒用户不要忘了这一次独特的体验。
在用户显摆的同时,“夜逃计划”也随之传播,通过多渠道触达更多的人群,扩大活动的认知规模与声量。
借势IP和城市地标,营造品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声量,“夜逃计划”还与“上海夜生活节”进行了联动。
“上海夜生活节”是政府致力于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愿景,打造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夜动等主题的特色活动,是一个社会意义的大IP。
小红书博主“陈逸慧”、“风铃南瓜”受邀成为夜生活推介官,带着网友“种草”BFC外滩金融中心、TX淮海、Found158等上海潮流夜生活地标,推动品牌形象与地标融合。
通过借势这个IP大流量和社会效应,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声量。
而且通过在地标性建筑经营活动,活动标签与城市印象融合,品牌记忆沉淀于消费者心智,延伸了活动的后续影响。
- 结语 -
更多干货知识在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