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一个品牌连网红都当不成,那么它也成不了大品牌。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一个品牌称作“网红品牌”已经等同于骂人了。可能是因为很多网红品牌都是短命鬼,而更多的网红品牌也只是赚了眼球,没赚到钞票。可是,当我们终于可以理智地看待网红品牌时,业内对网红品牌的理解却依然十分幼稚。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给网红品牌们添加了“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的标签,而没有真正负责任地思考。不喷不吹,我们一起重新思考一下网红品牌早夭的真实原因。?
每到年底,我就会心心念着一件事,看看年初的营销猜想究竟打脸有多疼。想要跟我一起回顾2018年猜想请看《2018年营销猜想复盘》。今年为了阅读更直观方便,我把年初的猜想原文和复盘打脸指数一并放出。2018年是“增长”观念主流化井喷的一年,所有的砖家观点、企业岗位、培训课程一时间全部都聚光在“增长”上,好像在这个词出来之前,企业都没有过拉新、发展、扩张一样……关注“营销实效”本是件好事,但是把它神化成“网红”万能药就有点吹过了。
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产品很好却很难卖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需要从产品之外去找答案,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问题所在,与大家分享。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句话,“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我也经常说,或者是用来提醒自己,做产品也好,做营销也好,我们一定要去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解决了消费者的问题,他才可能买单。消费者买水是为了解决口渴的问题,花钱报技能培训班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买减肥药是为了减肥,买名牌衣服是为了展示更好的自己,买保健品是为了有个好身体,我写文章是为了倒逼自己输入以及链接更多的朋友……
21世纪以来,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式较之过去,可谓风云突变。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是一部追求效率拼搏向上的时代剧,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就是一出彻底还原人性的反转戏。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懒惰这个昔日的“七宗罪”之一,居然成了当今生活的常态,人类在与自身“好逸恶劳”劣根性的战斗中竟节节败退。你可能很久没有走进琳琅满目的各类成衣店,而早已习惯在淘宝、京东上货比三家、凑单拼团,或者直接买“网红同款”,不和自己的“选择困难”较劲;能否做好丰盛的三餐早已不是鉴定是否能够独立生活的标准,因为各类外卖平台早就把每个城市的佳肴小吃装进了你的手机……
正是 2012-2014 年主要的三次收购,使得它有了今天的 5 大社交产品矩阵: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tagram、WhatsApp以及 Oculus。
上有高端定制,下有日用品消费,换季、促销,哪都少不了价格战。如何在打价格战的同时不亏本也不至于太掉价,这里面的猫腻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流量、供应链、履约能力,是电商需要绕过的大山。根据尼尔森线上购物报告,47%的消费者在线上购物之前会先到实体店查看商品,直观“查看商品”的需求还是存在的。而且 70%的消费者会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从而改变线上购物的决定。
“营销”是英文Marketing目前在国内最普遍的中译表达。但“营销”一词也带来许多负面的联想和后果,在中文语境中,常被误解成“为了销售而营造,甚至不惜手段的钻营”。
下沉市场的流量洼地不好走。近年来,“下沉市场”是创投圈的热门词汇。随着线上获客成本日益增高,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基本枯竭。与此同时,小镇人口购买力进一步解放,三四线为代表的下沉市场也正成为上升的风口。阿里、腾讯、京东、今日头条等巨头也纷纷将目光锁定在下沉市场,拼多多、趣头条的上市给资本市场打了强心剂,企业之间掀起的流量争夺战已是势不可遏。有过实操的营销人可能发现,对于一些在诞生在一线的套路和玩法,绝大多数无法复制到下沉市场
声音并非营销新词,信息传播过程中总能发现它的存在。比如广告的背景音乐,作为品牌符号的提示音,将文案赋予听觉美感的人声诵读等等。
有人说,“网红带货”只是当年电视购物的翻版,如今却被冠以“新事物”和“新风口”的标签,堪称是国民最为昂贵的智商税;也有人说,李佳琦直播翻车的背后,折射出“网红”只关注流量而非产品本身,是一场技术变革与人性洞察下的品牌降维。总而言之,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质疑!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 “网红带货”的效果不仅得到一而再的验证,而且这种带货方式也成为了潮流和时尚。 正因为此,即便充斥着各种争议,“网红带货”也依旧被商家视为获取更多销量的重要手段。
在今天这样一个轻量化的内容营销时代,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给传统企业带来了一条营销新路径,而如何有效利用这条路径去焕发新的活力则需要企业主们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