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媒体融合道路上,城市台的“病根”在哪儿?    

  城市广电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城市台进行媒体融合究竟要克服那些困难?俗话说,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1.在管理模式上,城市台大体呈现出机构臃肿、内部机制不统一等特征,难以适应市场化趋势。这样的管理架构常导致责权利不明晰、内部管理不畅、同项劳动多层无意义重叠,致使矛盾丛生。

  2.城市台的员工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人员过剩、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一直是城市台的老大难问题。在人员结构上,从事新闻采编的员工在全台员工数量上占比过低,少数人养多数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员上很难实现“优胜劣汰”。

  3.从台的层面上讲,城市广电大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综合考评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员工积极性很难调动。城市台一线采人员大多属于聘任制员工,且人数较少、工作量大。

  在收入上,这些一线的采编人员大多低于二线事业编制人员,至使一线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受打击。绩效、收入问题最终也导致了城市广电普遍存在的招人难、留人更难的现状。

  4.人员队伍建设上,存在人员过剩、人才匮乏、流失严重、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由于早些年城市广电人才战略缺失,大量低学历、非专业的人员涌入城市广电,造成城市广电专业人才缺失、人才素质比较低的现状。

  另外,电视台内部历来年轻人受重视程度较差。且城市台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人员难以适应一线的高强度工作,同时创新受阻,后备力量难以发挥作用。

  在晋升方面,年轻人往往有想法难实现。由于缺少晋升通道,年轻人才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同时,城市台苦于资金紧缺,给员工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不多,闭门造车现象严重,有限的视野决定了有限的创收。

  5.城市广电在内容建设上往往滞后于市场。以往,地方台的频道定位不清晰、呼号与内容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进行专业化打造。节目方面,节目生产量低,常用用大量三轮四轮电视剧填补时间段,严重影响收视。同时,节目编排数年不更新、形式老套,滞后于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媒体融合深推进的当下,城市台从业人员因惯性思维过分注重“内容为王”,将城市台传播力的构建完全等同于传播内容的打造,忽视了技术、平台、人才、媒介资源对传播力构建的作用,也忽视了一体化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在影响力打造上的重要影响,使其在内容建设上滞后于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6.创收模式上呈现单一且粗放的特征。目前,城市广电产业链条单一,创收依赖时段广告;一旦广告收入减少,资金链断裂,便出现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现象。在线下活动和产业经营方面缺乏经验,赔本赚吆喝的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大量的人员投入和巨额的经营成本导致全台运营成本过高,经营压力大。

  由于城市广电多年来专注于内容经营,缺乏具有市场经验、营销专业的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创收受阻,致使商业模式定位不清晰,创收亦受到制约。

  7.媒体融合受理念制约,相加容易,相融很难。进行融媒体建设是如今城市广电的首要工作,组织架构重组、生产流程重构是目前的主流做法。如此一来,就意味着原本属于不同内容生产岗位的人员要进行深度的融合,广播人员要了解电视的采编逻辑,传统媒体人员要熟悉新媒体的运作方法,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阶段性问题。

  同时,传统媒体人员的惯性思维也可能影响融媒体平台的正常运作,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平台搭建好了,生产流程顺畅了,内容依然缺乏互联网基因,依旧未能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方面,城市台进行了诸多尝试,但由于城市台天生存在的区域差异、地方文化差异和基础差异问题,目前仍缺少可复制的成功案例,这就导致了“大台学不了,小台没得学,摸石头过河”的现象。

  城市台的“病”来自于日积月累,就目前的局面来看,城市电视台应当准确评估自身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进行转型调整。创新机制、健全考核机制、推行人才兴台、深化媒体融合、助推内容生产、加强平台建设、进行区域联动应当成为城市广电未来着重发力的方向。

  同时,广电人的思维也必须做出改变,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节目生产、传播、营销推广。从受众的角度思考,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媒体平台,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功能。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