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胡文龙:以笔代枪冲锋陷阵    

胡文龙:以笔代枪冲锋陷阵

 
  胡文龙,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军事学术》杂志主编,专业技术4级,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8篇,编辑出版军事理论著作21部,7项科研成果受到军委总部首长肯定,获全国全军优秀图书和优秀论文奖,4次荣立三等功。
  2008年2月27日,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上,一位一身戎装、手捧“优秀出版人物”奖杯的大校军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个军队270多种军事学期刊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就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主编胡文龙。
  22年前,胡文龙走进金山脚下的中国军事学术最高殿堂,成为《军事学术》杂志的一名编辑。多年来,他和战友们以笔代枪,在军事学术研究与交流这个寂静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战绩斐然,打造出举足轻重的“全军军事理论创新成果交流平台”和“全军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
 
  服务军事实践——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走进《军事学术》编辑部,一张薄薄的稿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在“编辑意见栏”,责编对论文的“创新程度”、“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分3个等级评定;在“主编意见栏”,也同样分3个等级对“文章质量”和“编辑质量”进行打分。
  两个小小“意见栏”,折射出胡文龙紧贴部队现实、服务军事实践的办刊理念。
  2001年8月,胡文龙刚任主编,便带上《军事学术》杂志下部队征求意见。半个月下来,胡文龙听到很多溢美之词,也“收获”了一些尖锐批评:“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务虚文章多、实践成果少”,“重提出问题、轻解决问题”。
  调查结果摆在全体编辑面前,无异于当头泼冷水。胡文龙及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办军事学术刊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提供优质的思想服务,满足部队建设需要。所以,《军事学术》必须全新改版。
  不想就在此时,胡文龙突发严重腰痛,卧床一躺就是3个月。时不我待,在病床上,他发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合编辑资源,调整研究方向,强化责任制,推行刊物质量管理,保证每期论文有创新点的占80%,部队指挥员撰写的占80%,战略战役战术类的占40%……胡文龙一口气祭出10多个新招,招招突出实践特色,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编辑们越发觉得,不深入调研,编发论文越来越吃力了;投稿人开始感到,不紧贴部队实践,发表论文越来越难了;读者惊喜地发现,《军事学术》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实用了。
  胡文龙借势造势,大胆提出“依托学术杂志办会,利用会议成果办刊”的全新思路,由《军事学术》牵头组织举办学术会议,为专家学者提供百家争鸣、共商大计的思想舞台。
  2003年4月,《军事学术》邀请全军知名专家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问题,引发学界强烈反响,为全军首届一体化联合作战专题研讨会召开做了充分的学术准备。此后,他又提议并筹备召开了5次重要学术研讨会,使《军事学术》迅速成为全军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
  2004年,在胡文龙的带领下,《军事学术》顺利完成了全军军事学重点建设期刊3年规划任务,被正式确定为全军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
 
  紧盯变革前沿——引领理论研究与时代同频共振
 
  胡文龙深知,一位优秀的学术刊物主编,首先要是一位洞察时代、观澜潮头的思想先行者。他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置身军事变革前沿,在军事学术研究领域拓荒耕耘,曾主持参与多项全军重大现实应用课题研究,至今已有20余部著作问世。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人们感叹美军“沙漠盾牌”、“沙漠风暴”等铁血烈火的搏杀场面,胡文龙却从中看到了我国军事高技术研究滞后的隐忧。
  他当即建议设置“海湾战争研究”专栏,并自荐担任责任编辑。他阅读了《信息论》、《控制论》、《高技术战略》等书籍,细研了隐形技术、精确制导、数字技术等军事高科技,参与了军事科学院4次“海湾战争研讨会”,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专题研究,首次提出“在高技术战争中,电子战已构成相对独立的战役阶段”的论断,受到总部首长肯定。
  胡文龙说:每场战争都有新的主导技术登场,由此才使“以技术突然性达成战略突然性”成为可能。抓住了现代战争的这个特点,就牵住了研究战争的“牛鼻子”。那么,下一场战争的主导技术是什么?
  那天,一篇《美军大力加强数字化部队建设》的来稿令他豁然开朗。他在原文基础上引申出“数字化战争”的结论,至今看来,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理论先导。
  多年来,胡文龙组织编发的论文,创造了许多“最早”、“最先”、“首次”:最早提出我军必须进行“机械化加信息化建设”问题,最先关注美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动向,首次提出“和谐军事思维”理念……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或抛砖引玉,或拨云见日,无不折射出他登高望远的睿智哲思与远见卓识。
  上世纪90年代,我军作战理论开始由合同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变,“联合战役”研究逐渐升温,但各言其说,莫衷一是。1996年,胡文龙主动请缨担任杂志“联合战役”专栏编辑,提出并具体组织召开了全军首次联合战役研讨会,为我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特别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为联合作战军事实践指明了方向。
 
  提供决策咨询——牢记军事学者的历史担当
 
  胡文龙有个绰号,叫“胡五千”,源自一篇5000字的内参。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军事科学院为此召开研讨会,胡文龙应邀在会上发言。
  会上气氛空前热烈,发言十分踊跃,还没轮到胡文龙登台,主持人就宣布正式发言结束时间已到。
  “报告,我发言!”

{$nextpage}

  主持人话音刚落,胡文龙便高声提出要求,“我要讲的问题太重要了!”
  主持人开了绿灯:“那好吧,不要超过15分钟。”
  “好,我只要5分钟。”
  胡文龙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将1.6万字的发言稿《关于我国反空袭军事斗争准备的若干问题思考》压缩提炼,择要托出。
  简短的发言、大胆的设想、透彻的辨析,引起了极大震动。一位记者当即请胡文龙整理一篇内参,上报国家和军队高层。
  胡文龙连夜完成了5000字的内参稿,专论某战略军种的建设发展,军委领导很快作出重要批示。该军种党委专题研究了他的报告,采纳了他的建议。“胡五千”从此扬名。
  这次颇具戏剧性的5分钟发言经历,让胡文龙进一步感受到了一名军事学者肩负的决策咨询重任。
  从那以后,胡文龙更忙了。某军区空军邀请他帮助撰写空中战场建设研究报告,某集团军邀请他讲解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破解的难题,总部有关部门邀请他探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创新与发展……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军营,他的论文屡屡见诸各种军事书刊,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会议论坛上。
  2007年金秋,总参某部组织召开我军作战理论创新问题座谈会。在会上,胡文龙提出了“十反”研究思路,立即得到认同。这一创见,后来经过系统完善,作为学术创新成果上报军委总部。
  多年来,由胡文龙署名或帮助撰写呈报军委总部的调研报告20余份,其中不少对赢得军事斗争战略主动权发挥了重要决策咨询作用。
 
  追求争鸣创见——秉持独立创新的学术品格
 
  “慎思而明辨,深究而悉讨。”这是胡文龙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也是他多年的学术追求。
  在部队当参谋时,胡文龙就让《军事学术》的编辑眼睛一亮。1980年,他发表处女作《谈打坦克与打有生力量的辩证关系》。从此,他写论文一发而不可收。他当时的论文,篇幅不长,但不乏新意。久而久之,《军事学术》对这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学术爱好者敞开了大门。
  当编辑后,接手“军兵种问题研究”专栏时,一位编辑留话:这个专栏主要由海空军自行组稿,我们编发就是了。
  “这怎么行?搞学术研究怎么能放弃主导权呢?”胡文龙决心改变现状。他主动与军兵种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只要有学术研讨会,他都想方设法参加。下南海、上北疆,进高原、登海岛,两年下来,他参加了40多场学术研讨会,观摩了多场演习,参观了大量武器装备。
  渐渐地,专栏由自发来稿,变为有计划组稿;选题也由他人设计,变为自主设计。后来,这个专栏一跃成为杂志发稿最多、最受欢迎的名牌专栏。
  追求思想独立,注重理论创见,不仅浸渗在胡文龙的编辑思想里,还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英联军未遇有力抵抗,便长驱直入巴格达。对于这一“奇怪”现象,胡文龙出语惊人:伊军中了美英联军“声北击南”之计,没有在巴格达南部部署重兵。
  此言一出,质疑声不绝于耳。胡文龙坚持己见,并撰写研究报告上报军委。胡文龙的判断究竟正确与否?2007年,《参考消息》报道:美军承认他们当时精心实施了“声北击南”谋略,其细节与胡文龙当年的分析几无二致。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靠的是犀利的治学眼光,更离不开独立的学术操守。胡文龙重于此道,安于此道,不断发出“惊人”之论,“震耳”之语——
  2005年,在全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研讨会上,他对一体化训练盲目过热现象进行了批评,指出当时我军尚不具备此条件。
  2007年,胡文龙首创“和谐军事思维理念”,力倡“预防与打赢并重、合作与对抗并举、交流与交战并用”的新思维……
  位卑未敢忘忧国,文章社稷一戎衣。在北京金山脚下一处僻静的院落里,几个月前失去爱妻的胡文龙,带着悲痛与思念,又开始伏案研究,一任思想的笔触在纸面挥洒……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