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拒绝人情稿 国内两本科技期刊率先跻身国际一流    

拒绝人情稿 国内两本科技期刊率先跻身国际一流

 

  评价体系单一、行政色彩浓重、数字出版落后,5000多种国产科技期刊拔不出多少"将军"来。不过,也有例外。昨天,《人民日报 》报道称,《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一扫国产期刊的灰霾之气,崛起为国际上响当当的字号。在10月底召开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不少人将破局之道寄托于这两本国产期刊身上。


  编辑部避免熟人审稿



  连续两年在亚洲本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位居国际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第五名,跨入本领域所有190种核心期刊的前5%,取得这样的成绩,《分子植物》仅用了4年多。《分子植物》2008年创刊,先后聘请了包括18名中国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80多名海内外一流科学家组成编委会,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审和在线投审稿模式。



  据中科院院士、该刊共同主编陈晓亚介绍,对期刊而言,稿源如同"命脉",在《分子植物》创刊伊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优质稿件。"做期刊,都希望得到作者最好的论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为作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表示,努力向作者约稿,让作者感觉把稿投到了一本很有前途的期刊。事实证明,这条途径正确,2008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升至4.535,2009年跃至8.151,并随后连续3年稳定在8以上。


  陈晓亚透露,《细胞研究》得益于有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编辑人才队伍,而高水平的国际化编委则是《分子植物》成功的关键,"期刊2/3是国际编委,国际编委的直接好处就是没有‘人情稿’。为保证质量,编辑部避免熟人审稿。"



  中文期刊不能闭门造车



  若要吸引好论文,提高杂志影响力,"首先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目标,然后得靠一支有热情、有影响力、有执行力的团队来执行。"李党生表示。据李党生回忆,2008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向《自然》投了一篇论文。由于研究结果"太新",文章被退回。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李党生判断后安排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在48小时内就完成审稿程序,文章在一周内被安排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至今已被引用超过400次,创《细胞研究》所发表原创论文"单篇被引次数"的纪录。



  《分子植物》则展现了互联网的传播力。陈晓亚介绍,所有论文均可在线全文下载,目前的论文下载量每月已超过2.5万次。陈晓亚表示,中文期刊要改变思路,因为基础性研究的目标终究是要国际化,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有专家坦言,中国科技期刊还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纵向的"婆家"有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横向的"婆家"有主办方、承办方、科协、学会等,政出多门,执行不易。除了多头管理,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刘东信认为,学术期刊一直抱有崇洋媚外态度,不自信。当前的评价体系决定了科技人员只追求国外期刊,也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质量堪忧的恶性循环。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