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不做广告的广告人    

不做广告的广告人

吴金君:西园广告人物 制片人 兼 中国广告网 主编

“曲线”上的流浪者

    做了广告传媒之后,时常会问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问题?“不做广告广告人”时常会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广告于我而言可能是一种毒,亦或是被自己催眠过了,时常会有一种被选中的感觉。

    由于最初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做电影编剧,因此在南京大学读作家班的两年,是我与碟为伴的两年。在此期间,除了寻觅电影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之外,还有一大乐趣就是四处去淘广告作品集《饕餮之夜》,感受那份想象冒险过后的快感,这份快感培养了我对广告行业最初的热情。

    临近毕业,发现编剧这条路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坦。于是,在最后的三个月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影视广告上面,想象着由广告而电影的曲线救国之路,只是没想到这条曲线会是如此悠长,直到现在,我还在这条曲线上流浪。

    毕业之后,心有不甘的我,一边找着广告文案的工作,一边在上海图书馆写剧本。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在上图写稿时,接到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面试电话,让我下周去面试编剧。在对女朋友作出一年后回上海的承诺之后,我踏上了去北京迎接电影梦想的旅程,不曾想北京之行,却成了我广告梦的开始。

 {$nextpage}

初次采访的两件傻记忆

    到北京后的第三天,又去一家刚创刊的广告专业杂志面试记者职位。几经辗转,当我最终来到大观园内一座二层小红楼的门前时,天已檫黑。当我推开卷帘踏进这扇门时,另一扇电影编剧的门就暂时关闭了。

    过后回想,促使我踏入广告传媒这扇门,当时有两个原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是大观园的小环境;这里的环境,让我找回了大学校园的感觉;二是广告创意圈的大环境,它能让我近距离观察广告创意这个群落。

    上班的第一天,正好赶上参加“奥美零空间”艺术作品展开幕,为我跟广告的第一次接触留下了一层朦胧而美好的印迹。

    几天之后,当我还不清楚广告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情况下,接到一个专题任务,采访即将离任实力媒体大中华区CEO的李志恒,但是对方并未答应接受采访,主编只是让我先准备着采访提纲,同时等待着实力的回复。经过一周的准备,没有学过新闻学的我,做了一份比较感性的采访提纲,记得第一个问题是从他早年就读于电影学校开始的。提纲发出后,有个同事跟我说,“没事,先等着吧。实力的公关总监对采访提纲很苛刻的。”因为是第一份工作的第一次采访,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老是感觉不踏实,经常在工作时间拿着本书在大观园内发呆,还好这种状态很快就改变了,一通新的EMAIL把我从发呆拉到了兴奋的状态。“采访角度很新颖,LEE将于9月22日在上海接受你的采访。”就这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之后,我又回到了上海,采访李志恒。

    9月22日,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是一个值得不断回忆的日子。当时在咖啡厅采访李志恒时,他给我叫了一瓶矿泉水,但是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看着他不断的续杯,我却没有喝过一口水。因为当时有个很傻的想法,认为只要喝了他点的水,就不能保持写作的独立性了。所以当采访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就近的超市买了瓶饮料解渴;接着我又做了现在看来很傻的第二件事情:我很慎重的在《实力主张》(我采访李志恒时查看的主要参考资料)的内页上写下了,“一年之后,我要做到在广告圈里只要说出我的名字,就不用再做其他解释。”然而,一年之后证明我在9月22日做了两件傻事。

    由于接下来的几次采访也很顺利,文章写出来也还不错。在三个月试用期后,升任编辑部主任;又过四个月出任执行主编;再过五个月,由于刊号合作出现问题,杂志停刊。我又悄悄地回到上海,算来正好是一年时间,也算是兑现了当初对女朋友的承诺。

{$nextpage}

宿命的“七”

    回到上海之后,我第一次经历了人走茶凉的人情世故。因此,我很坚决的想要离开广告圈,当时的我跟一年前刚毕业时相比,已经自信满满,相信自己在其他领域一定也能走出一条路来。在经过两个月的游移之后,我才逐渐稳定了下来。这时,中国广告网的老毕通过马雪松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负责中国广告网上海这边的事务。通过两个月的时间,我对广告圈的态度也不似最初那般对立了,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些广告圈朋友的温情关怀,是他们让我觉得,广告圈还有我值得留恋的人。同时在做杂志时,还有一些对别人的采访承诺没有兑现,加上自己也心有不甘,这根火柴刚被点然,就被吹灭了。为了证明这根火柴的价值,我也非常希望借助其他的火源来再次引燃这根未曾燃尽的火柴棒。所以当老毕第二次约我见面时,我现在的老板陈霖也在场。通过这次沟通,我答应过来做一档由SiTV生活时尚频道跟中国广告网合作创办的广告专业的电视栏目。

    一切又回到了一年前的起点,电视媒体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为了了解电视,我就从写美食美客栏目的电视文案开始切入。与此同时策划采访了《2006年中国广告国际化元年创意备忘录》的专题,以此方式来告诉圈里的朋友,我回来了。两个月后,开始组织每月一次的“锵锵广告三人行”,五个月后,正式更名为“西园广告论坛”,由我出任这个栏目的制片人,制作备播片。

    我是一个宿命感异常强烈,会被自我催眠的人。读书时,用了七年时间在三所大学读文学专业;做杂志,从记者到执行主编,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做电视同样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文案到制片人的转变。“七”这个数字,我相信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一定还有其他的意义存在。只是现在,我不知道下一个让我心动的“七”将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我期待着,也为之准备着。

约会最想见的人

    “西园广告论坛”于2007年10月20日在SiTV生活时尚频道正式开播。“纽约广告奖”的市场顾问高登先生也在10月中旬来上海,由于我们在9月份的中国广告节见过一面,所以他找到我,希望能够合作推广“纽约广告奖”。因为这个合作,“西园广告人物”作为广告人物访谈栏目正式启动。

    做杂志时,我有一个两年内做一本广告专业的周刊目标。做电视后,我也期待着由我主持的“广告人物周刊”栏目的诞生。由于有“西园广告论坛”在前,因此,“西园广告人物”成了寄托我周刊理想的一个载体。因此,启动“西园广告人物”栏目的同时,它的广告语也就诞生了——约会最想见的人。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广告人(观众)最想见的人;二是我最愿意见的人。在我面临困境的时候,给过我信心给过我感动让我感觉到广告圈还值得留恋的人。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老师,在我做最后一期杂志的专题《广告奖是种毒》,跟他确认采访稿的标题时,他在短信的最后加了一句“多保重”。“多保重”这句话的意义,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当我负责的那本杂志停刊之后才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约会最想见的人”,是一句很通俗的话语,但在我这里寄托了太多的个人情绪。

    作为一个没有在广告公司工作过的广告传媒人,我不知道自己与广告的情缘最终还有多久。现在,我只期待着并努力着让这档广告专业的栏目能够顺利的走下去。当它在正式开播的那天,我又默默地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新的承诺,在不久的将来,能以制片人兼编剧的身份,拍摄一部广告人的电影。也许,到了那天,我将结束这“曲线上的流浪”。


    (来源:《现代广告》2008年4月刊)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