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以汽车为例看中国新富的信息获取方式之变化    

以汽车为例看中国新富的信息获取方式之变化

  “新富”、“中产阶层”、“中等收入”等概念浮出水面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这个概念所指涉的人群收入高,具有不俗的消费实力;相对年轻、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求;而且教育水平高,文化修养好,进而消费品位高,因此成为城市消费社会里中高档产品/品牌竞相争取的宠儿,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吸引他们的视线,各类广告、公关活动,风风火火,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在由厂商与目标消费群两极组成的消费市场上,这仅仅是厂商一极的行动,是否得到目标消费者一极的响应,还是未知数。事实上,新富每天接触到,特别是留意到的产品/品牌信息,因产品特性、广告形式,以及他们自身的媒体接触偏好、消费心理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特定产品,清楚地了解目标受众偏爱的信息渠道方式(他们对渠道的自主选择,与他们对之的信赖度相关),进而选择恰切的媒体策略和整合营销方式,对于品牌商/广告主而言,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收到的商业效果更佳,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此,我们运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自主项目H3(2006)(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的数据来对汽车预购者(打算在未来三年内购买汽车的新富人群)的“信息渠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2005-2006年期间,新富汽车预购者对汽车专门性网站或频道的关注日益上升。但厂商在进行汽车网络宣传、营销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新富汽车预购者的信息渠道来源分析
目前,汽车、住房算来是最为彰显新富财富地位的消费品。因此,对比汽车、住房市场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新富在汽车产品信息渠道选择方面的独特性。首先,作为专门性网站,2006年,“汽车专业网站或频道”在信息选取比例上排在第一,人群选择比例达到52.4%;而在房产预购者(打算在未来一年内购买住房)中,虽然选择“房地产类网站”的人群比例达到46.3%,但是被选率却排在第四位。其次,同为终端销售,住房预购者通过“售楼处”了解房产信息的比例高达58.6%;而在汽车预购者中,通过“销售店”了解汽车信息的比例仅为37.9%;再次,杂志被汽车预购者看好,却不为房产预购者看好。因此,专门性网站和杂志,受到新富汽车预购者的青睐。


数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H3(2006)(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

  但是,无论是针对大众还是分众,产品和媒体市场始终处在风云变幻中,这也影响着目标受众对信息的选取和解读。


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H3(2006)(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

  就趋势来看,与2005年相比,在2006年,虽然汽车预购人群在信息渠道选择比例上的前五位依旧,但是位次变化较大。最为明显的是,汽车专业网站或频道的关注比例升高,由第四上升到第一,人群选择比例从40.9%猛增到52.4%;“汽车类杂志”则从2005年的第一退居到2006年的第二,但从选择比例来看,汽车类杂志依然有明显上升,从2005年的47.6%上升到2006年的51.6%;“亲朋好友及熟人的介绍”在目标受众中的信息渠道来源位次比较稳定——均排在第三,选取比例也相似——42.1% VS 42.8%;人群选择比例明显下降的是销售店,从44.3%下降到37.9%,从2005年的第二下降到2006年的第四。排在第五的“报纸”则稳中有降。因此 ,从2005年到2006年,目标消费群在购买汽车产品时的信息渠道方式明显变化,其中专业性网站/频道的受关注度上升势头迅猛。


数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H3(2006)(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

  当然,目标消费群自身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发现,缘于社会认知、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新富男性和女性在信息渠道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男性而言,了解汽车类产品的信息来源首先是汽车专业网站或频道,其次是汽车类杂志,再次是亲朋好友及熟人的介绍,人群选择比例依次为61.2%、55.7%、36.0%。但是,女性选择比例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亲朋好友及熟人的介绍、销售店、汽车类杂志,人群比例依次为53.5%、47.4%、45.1%。因此,在汽车产品信息的选择上,女性对首属关系(亲朋好友、熟人)更为信赖,对第三方以及陌生人推荐的信任度较低。与此相对,男性更为看好网络营销及网络信息,他们对匿名性文章,进而陌生人赋予更多的信任。

互联网:一种新型的产品/品牌信息传播方式
  2005年,中国报业增长下滑、广告实际收入下跌。究其背后原因,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分食是重要诱因。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接触成本的低廉和方便性,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近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尚品质,综合起来,使得互联网具有传统信息源——电视、报纸、终端、口碑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大众而言如此,对分众——新富中的汽车预购群而言尤为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互联网不仅成为新富汽车预购者们必需的工作方式,也是必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中看到这一点:互联网的日到达率,在12城市居民新富同龄人(18-45岁)中是23.6%,在新富总体中是64.2%,而在新富汽车预购者中则高达73.9%。“互联网天天见”,成为多数新富汽车预购者的生活写照。那么,他们在互联网上从事的活动主要有哪些呢?在“过去一年接触过互联网”的新富及汽车预购者中,排在前三位的均为“查询各类信息”、“收发E-mail”、“阅读新闻”,前者比例依次为72.9%、68.7%、72.0%, 后者则高达76.1%、74.8%、74.0%。作为一种新兴的咨询方式(信息收集、新闻阅读),互联网在新富汽车预购者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这也为他们的生活态度确认:对于语句“当我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是从因特网上查找”,12城市居民新富同龄人对此同意的比例为42.4%,新富总体同意的比例是76.8%,而新富汽车预购者同意的比例高达83.2%。寓知识、信息获得于休闲中,互联网日显重要。


  2005年,当人们惊呼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市场的蚕食时,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报纸广告业务的滑坡、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的上升。但是,H3(2006)的上述发现,足以让他们意识到事物的另一面。
  广告对受众有价值,进而给广告主、品牌商创造价值,因为它们承载并向目标受众传递着特定的产品/品牌信息,使他们获得特定的消费认知。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与品牌商之间的信息渠道匮乏,传递成本高昂,因此,广告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当然还有口碑等),以至于被某些品牌商当成唯一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个互动性极强的平台,低成本地传递信息。虽然广告依旧重要(具有创意性的表现形式、受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注意习惯,使广告依然是使产品/品牌从众多备选中脱颖而出、进入受众认知范围的较好方式),但是它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在网络,特别是专门性网站上,产品/品牌信息、相关新闻,应有尽有,目标受众如鱼得水,有了远为丰富的选择空间。此外,网络的出现,还改变了受众与广告主/品牌商之间在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局面。在传统媒体时代,与产品/品牌相关的信息多为广告主/品牌商发布,乃至为他们“制造”。现在,中国市场调查行业方兴未艾,作为第三方检测结果的行业/品牌文章不再鲜见。同时,既有消费者也常将自己的消费心得、消费建议贴到网络上,供他人借鉴。  
  与此同时,就行业来看,汽车日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市场上竞争空前激烈。为了打开/拓展营销局面,在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基础上,厂商积极应用互联网的无障碍沟通方式,汽车网络营销日益提上日程。早在2005年9月,由网上车市发起,联手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在京举办了“网络时代的汽车营销研讨会”。他们看到,汽车网络营销存在明显优势。
  互联网本身具有筛选的功能,网页内容决定访问者的身份,不同的内容吸引不同访问目的的客户。纸介媒体的阅读方式是可选择性地阅读,电视媒体则是强制性地阅读(受众选择不看报纸的某个广告的成本很小,但是要想回避电视广告,他付出的成本就要大很多)。而对于网络,尤其是汽车专业资讯网站,则是选择性阅读,其选择的门槛直接前移到了网站的入口。只要客户访问汽车专业网站,其目的性和意向性就已经明确;客户再来搜索车价,他的购买意向已经很明显。
  正是看到网络在汽车宣传、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各种汽车专业网站或频道,乃至汽车厂家网站越做越精致,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新富汽车预购族们也逐渐养成稳定的网络接触习惯。这一推一拉,两相契合。“汽车专门网站或频道”迅速“窜红”,新富汽车预购人群对之的选择比例从2005年的第四飙升到2006年的第一,也就在情理之中。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方式:需要注意的方面
  虽然许多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已经建立了网站,但是多数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信箱,网页更新速度慢,即便在线交流也停留在浅层次的互动上。很多品牌信息仍然通过报刊广告或企业产品广告图片等方式告知目标消费群。企业网页还未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更谈不上网络营销。它们要开拓网络宣传、营销业务,须得向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乃至自助销售服务。
  此外,互联网在产品/品牌信息传播上的成功本身融会了“口碑”效益,比如互动社区中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推介和点评。但是,互联网的这一优势正在遭受着考验。网络是一个降低了门槛的平台,常人均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因此也就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即使在专业汽车网站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网友对某汽车品牌表达赞美之辞时,不乏其他网友对其身份的质疑:不会是车托吧。这就部分地解释了在对待“专门的汽车网站或频道”作为信息渠道来源上,女性的态度明显比男性消极。如何将互联网这种最为现代的传播方式,与“口碑”这种最为古老、但始终为人们所信赖的传播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为汽车网络营销提供更好的前景,是汽车专业人士需要考虑的。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