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在传媒行业的朋友圈里,收视率是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    

  互联网时代是个多中心的时代,去中心化意味着更多的小中心涌现。围绕不同的中心可以各自划出不同的圆圈。圈与圈之间可能互不相干,也可能相互镶嵌,甚至还可能一个被另一个所包含。圈与圈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存在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形象化表达。圈与圈相互联结成社会网络。

  以收视率为中心划出的圈是收视率的朋友圈。这个话题一年前已专门写过一篇讨论的文章了。这篇文章中曾说:“随着电视的朋友圈变小,收视率的朋友圈反而大了起来。”

  也有很多圈虽不以收视率为中心,但是毫无疑问圈进了收视率这个节点或者主题。在有的圈里,收视率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比如政策圈。传媒管理政策已经不止一次地圈出“不唯收视率”,要开展包括收视率在内的多维评价和均衡管理。最近更提出即便收视率也要打造“中国特色”,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收视率调查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比如节目圈。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无不对收视率既爱又恨。在时下所谓“低收视率竞争时代”,恨的成分已远远超过爱,甚至恨不得没有收视率这个枷锁,方能修得自由身。

  比如广告圈。广告圈也开始有点儿嫌弃收视率的意思,因为收视率低迷的数字不如流量来得迅猛而且时尚,对用户的接近和影响也不能使用高大上之算法和模型。这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时代多少有点儿老套。

  比如技术圈。技术圈言必称大数据,不屑于基于抽样的收视率小数据,甚至对于收视率数据迟迟不能被大数据所改造、所更替而顿首疾足,愤懑不已。

  比如渠道圈。IPTV、OTT,与数字有线相争,紧锣密鼓跑马圈地,用户数变化远比收视率数字看得见摸得着,ARPU值比千人成本更加直观和重要。

  比如播出圈。无论电视播出还是互联网播出,通道费、版权费高涨,收视率则被绑架成为明争暗赌之标的。

  再比如学术圈。现在学术圈引用和研讨收视率的热度也明显降低了。学术圈更热衷于讨论传播领域的现象而非数据。当下现象多,变化快,世事纷扰,感觉不够时间用数据搞深入研究了。

  还有批评圈。这个圈几乎见收视率就批,很少看到有评,更别说客观理性之评。

  不得不说,收视率还被裹挟进了一个暗圈,也是一个怪圈。这个圈里的收视率被滋扰和操弄,异化成不法行为的工具与帮凶。

  收视率原本就是个百分比数字,但是一圈一圈地转下来(已经转了九个圈),收视率又不只是个数字。有时候是个孤傲的数字,有时候是个痛苦的数字,有时候是个委屈的数字,有时候是个落寞的数字,有时候是个替罪的数字;有时候甚至都不是个数字。

  收视率数字色彩的变化折射出电视传媒的嬗变。云卷云舒,气象万千。这些个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圈圈,描画出的既是收视率江湖,也是电视的江湖。这个江湖里虽然存在着多种意象的收视率,但是江湖中穿梭往来的其实是同一拨人,依然众声喧哗,熙熙攘攘。我们把这个就叫做业界。

  业界里既有业绩,也存在着业障。业绩越多则业障越少。越能积极沟通和管理收视率,越能正确解读和看待收视率,就越能创造出亮丽的业绩。古有诗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但愿我们能早日登顶看到。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